中国机床网|傲立网(www.machine35.com)2011年06月22日讯上个世纪末,大批历经改革阵痛的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也未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当时,仅沈阳市的下岗工人就高达52万人。然而,其后不长的几年时间,辽宁工业便迅速走出了泥潭、再造辉煌。辽宁工业经济的大逆转有什么“法宝”?
沈阳机床集团研发大楼
北方重工车间
辽宁工业在创新中不断壮大
辽宁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该省拥有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目前有14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数量达25家,位居全国第三位。
借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之机,辽宁省敏锐捕捉先机,提出了“建设创新型辽宁”的思路,并通过政策引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善企业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了完备的工业经济创新体系。
前不久,在“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大会上,沈阳鼓风机集团、大连机床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和瓦房店轴承集团,一举为辽宁摘得四个“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作为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辽宁独占四个大奖,令现场的外省嘉宾叹服不已。
摘奖牌只是辽宁工业通过创新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侧面。去年,工业经济对辽宁全省的GDP贡献率为52%。
其实,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依靠工业经济崛起、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在全国居第一位的著名工业大省,和全国大部分省市一样,在国企改革攻坚期,也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是什么原因让辽宁工业快速走出困境,并在全国工业界到处摘金夺银?
“创新工业发展体系!”辽宁省的一位官员揭开了谜底。
工业支柱产业优势大增,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8成
在沈阳市经开区开发大路,汇聚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诸多“大佬级”企业,沈阳机床集团便是其中的代表。
2010年,沈阳机床主业收入143亿元,比国内同行第二名多48亿元,比第三名多86亿元。同时,在世界同行排名也由2009年末的第五名上升为第二名。
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告诉记者,他们在国内“当大哥”已有很多年,目前,其竞争的对手主要在国外。他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规模达到300亿元,成为世界第一!
沈阳机床的信心来自于它的业绩。记者从该公司最新的财报上看到,今年1—4月,沈阳机床实现销售收入58.8亿元,同比增长33%,相当于2006年沈阳机床厂全年水平。
像沈阳机床一样盆满钵满的企业,在辽宁省还有不少。今年1—4月份,北方重工完成产值50亿元,新增订货39亿元,增长15%;华晨宝马整车产量2.75万辆、增长94%,实现产值101亿元,增长101.3%;上通北盛整车产量9.64万辆、增长12.4%,实现产值100亿元,增长15.2%……
“从整体上讲,沈阳国企改革的阵痛已经过去,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现在的发展势头可谓是锐不可当!”沈阳市经信委一位干部说。
这位干部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显示,2010年,沈阳装备制造业共完成工业产值4904.6亿元,增长25.6%,产值占全市51.1%,是2005年工业总产值的4.8倍!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是辽宁工业经济齐步向好的缩影。据辽宁省经信委主任助理张彦琳介绍,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实现主营收入同比增长33%,利润同比增长59.9%。装备、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优势不断扩大,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的8成。
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扎堆”辽宁,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
辽宁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地,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和“国家的装备部”。“一五”时期,国家把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安排在辽宁,到1957年,一个向全国提供原材料和机电设备的重工业基地在辽宁基本形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宁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在全国居第一位。
然而,上世纪末,大批企业陷入困境,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国企改革的主要阵地之一,仅沈阳市下岗工人最高峰时就曾达到52万人。张彦琳告诉记者,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只能给职工家庭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很多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不少工人连午饭都舍不得吃。
走出困境的唯一法宝,就是自主创新。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他在接手沈阳机床时,这家由张作霖创办的老企业和全国大多数老国企一样,只潜心做产品,却不去开拓市场,整天就知道坐等客户上门。
关锡友执掌机床厂后,开出的第一张“药方”,便是对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流程进行整合创新:由过去单纯产品经营向产品、品牌、技术、服务、资本等经营一体化转变,由大而全向高精加工与产品集成、为用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为主的制造模式转变。
为此,沈阳机床开始推进以企业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转变。他们在行业内,首创了4S模式,把销售和服务搭载到市场前沿,同时把科技含量不高的普通机床,交由代工企业生产,把优势产能腾出来,专注于做科技含量更高的数控机床。
接下来,关锡友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打破“大锅饭”,大力推进了末位淘汰制,“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很快在企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氛围,“比、学、赶、超”在车间一线蔚然成风,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增,去年,沈阳机床共征集合理化建议1075条,采纳实施725条,创造经济效益预计突破2亿元。
人的主体意识调动起来后,沈阳机床把着力点放在了“技术创新”上。
企业内部:坚持自主创新,并建立了“面向内部、面向客户和面向未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企业外部:坚持以我为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控创新战略联盟三个开放式创新平台。
经过几年摸索,沈阳机床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开放式的社会化创新体系。目前,技术人员总数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企业。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据销售收入4.3%,开发数控机床新产品和获得专利的数量年均同比增长5成。
据辽宁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像沈阳机床一样拥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目前在该省一共有14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25家,位居全国第三位。
在创新中尝到甜头的不止沈阳机床。通过创新,大连瓦轴集团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多条现代化生产线;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完成国内第一个70厘米型曲轴核心部件即将付诸生产;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生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沈阳鼓风机集团结束了我国大型乙烯装置压缩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依靠新技术带来产品创新,辽宁省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仅“十五”期间,就有两万余项新产品批量投入生产,其中6500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专利6226项,比“九五”时期增加一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政府助推工业创新,每年2000万元专项资金促进产学研
一个企业通过创新,能够让自己起死回生。而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整体繁荣,必然得益于政府引导下的创新体系的建立。
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辽宁抓住战机,提出“建设创新型辽宁”口号,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改善企业创新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完备的创新体系。
在政策引导和扶持方面,辽宁省首先在科技投入、确定重大专项等方面着力向企业倾斜,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近年来,依托企业实施的重大重点项目740项,安排经费5.8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企业的经费占经费总额的60%以上,其中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额达1000万元,拉动企业投资180亿元。
辽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亮点是产学研一体化。该省每年拿出2000万元作为产学研专项资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走向生产一线。
目前,辽宁省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省内外150多家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由产学研合作共建的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培训中心、企业孵化器等达130多处,大批专家学者到企业挂职或被聘为顾问,每年合作对接项目1000项以上,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企业科技人员和职工得到新技术培训。
在改善企业创新环境方面,除了已经建成的3500多家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辽宁省还建立了以共享为核心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例如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卫星遥感对地观测信息平台等。
此外,该省还依托沈阳、大连两大技术交易市场,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产权流动和交易,加速了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创新成果的扩散与转化。
另一方面,辽宁省各级政府还通过引导、鼓励、扶持企业深化研发机构的改革,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例如,沈重集团利用中建集团组建北方重工的时机,对公司现有的技术中心、研究设计院、销售部等部门进行整合,以股份制形式,融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筹建沈阳重型矿山技术工程成套有限公司,使企业骨干科技人员在与企业保持劳资关系的同时,实现与企业股权资本关系。
如何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辽宁的做法是引导企业通过完善奖励、分配机制,实行销售比例提成、提升对科研人员的奖励额度等方式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例如,沈阳鼓风机集团建立重奖机制,实行招标、承包等多种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每年用于技术创新奖励资金超过了300万元。在辽宁的不少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收入远远高于普通职工工资水平。
创新无止境。2011年2月,辽宁省政府出台政策,明确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为今后发展重点,将在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同年5月,辽宁省政府又提出,继续鼓励优化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技术升级。